供给侧改革这词儿,这两年听得太多了,尤其是在咱们这行,时不时就要被拉出来遛遛。但说实话,很多人一听这词儿,脑子里就蹦出“去产能”、“降成本”、“补短板”这些口号,好像跟咱们这些具体做事的,有点距离。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,也是一头雾水,总觉得这是宏观层面的事儿,跟我手里的项目、眼前的活儿关系不大。
如果非要给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一个简单的答案,我觉得得从“供给”本身说起。过去咱们老说需求侧,什么刺激消费、扩大内需,这是没错的。但你仔细想想,很多时候,不是大家不想买,而是咱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,没对上路子,或者说,质量、成本、创新上,就是差那么点意思。供给侧改革,说白了,就是要把精力放在“供给”端,怎么让咱们生产的东西,更能打、更值钱、更能满足实际需求。这可不是一句空话,落到咱们具体的企业、行业里,就是要动真格地审视自己:我是不是只知道埋头苦干,却忘了抬头看看市场?我生产的东西,成本是不是高得离谱?创新是不是只停留在PPT里?
就拿咱们制造业来说吧,前些年,粗放式发展,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。一台设备,能转就行,质量?环保?品牌?这些都是次要的。结果呢?产品卖不出去,或者只能低价倾销,利润微薄。这时候,供给侧改革就来了,它要求咱们不能再“傻大黑粗”了,得转型升级。怎么转?那就是在技术、工艺、管理、品牌这些供给的质量上下功夫。比如,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,提升自动化水平,这不就是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吗?
当然,供给侧改革也不仅仅是提升产品本身。有时候,也包括优化整个供给的流程和环境。你想啊,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到客户手里,中间要经历多少环节?多少审批?多少税费?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供给成本和效率。所以,供给侧改革也包含着“降成本”、“补短板”这些内容,比如简化行政审批,降低物流成本,完善金融服务等等,都是为了让供给更顺畅、更经济。
我接触过一些老板,一听供给侧改革,就觉得是要关停并转,淘汰落后产能。这确实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,尤其是针对那些污染严重、技术落后、低效无效的企业。但我觉得,这只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“面”,甚至不是最核心的“面”。
真正的供给侧改革,更侧重的是“提质增效”,而不是简单的“减量”。它鼓励的是创新,是优化,是让现有的供给能力变得更强,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砍掉。比如,一家传统工厂,如果它能通过技术改造,生产出更高端、更环保、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,那它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,也是推动者。而不是非得把它关了,再建一个新工厂。
而且,我总觉得,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“结构性”的调整。意思是,不是所有行业、所有企业都用一套模式。不同行业、不同地区,面临的问题不一样,改革的重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。比如,在一些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,确实需要“去产能”;但在一些新兴产业,可能更需要的是“补短板”,加大研发投入,培育新的供给能力。这种“一刀切”的理解,反而会错失改革的精髓。
我之前参与过一个金属加工厂的改造项目。这家厂子开了十几年了,设备都是老一套,工人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把式。但问题是,产品利润率越来越低,而且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特别是精度和稳定性方面,总是不太达标。
当时,领导提出了要进行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。我的理解就是,得让他们从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转型。一开始,大家都不太适应。因为引入了新的数控设备,需要重新培训工人,而且新设备的操作流程和老设备完全不一样。很多老工人觉得,自己干了几十年的活儿,突然要学这些“洋玩意儿”,很吃力,也有些抵触。我记得当时有个老师傅,特别牛,他说他这双手比任何机器都准,不需要电脑。我花了挺长时间,找了些实际案例,比如同样是生产一件零件,以前可能要几道工序,误差累积起来就比较大,现在用高精度的数控机床,几道工序就完成了,而且精度可以控制到微米级别。而且,这种自动化生产,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实现小批量、多品种的定制化生产,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。
在整个过程中,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。比如,新设备的维护成本,还有一些软件的兼容性问题。我们甚至尝试过一些所谓的“智能制造”的解决方案,结果发现,客户需求并没有那么复杂,反而把成本搞高了,也增加了操作难度。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,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“适合”。不是越先进越好,而是越适合你的企业,越能解决你实际问题的,越能提升你供给能力的,才是最好的。
如果说供给侧改革有一条主线,我个人认为是“创新”。创新不光是发明新产品,更包括生产方式的创新、组织方式的创新、管理模式的创新,甚至是商业模式的创新。
想想看,为什么一些国外的小型企业,也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?它们的设备不见得比我们先进多少,但它们的创新体现在流程上,体现在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速响应上。比如,通过数字化手段,能够精准预测市场需求,然后快速调整生产计划,减少库存积压。这就是一种供给创新。
再比如,过去咱们的很多工业设计,都是模仿为主。但现在,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原创设计,把产品的美学、人体工程学都考虑进去。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,也塑造了品牌形象。这同样是供给侧的创新。
我有时候觉得,供给侧改革,就像是给一个企业做“体检”,找出问题,然后对症下药。这个药方,很可能不是单一的,而是组合拳,有技术升级,有管理优化,也有模式创新。关键在于,企业自己能不能下决心,去改变。
当然,口号喊起来容易,真正落地执行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一个客户,也是一家老牌企业,负责人跟我说,他们也想搞技术升级,淘汰落后产能,但问题是,他们那些“落后”的工人,都是跟着企业几十年了,感情深厚,一旦裁员,人道主义上的问题怎么解决?这是个现实问题,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。
还有,资金也是个大问题。技术升级需要投入,研发创新也需要投入,但企业的利润本来就不高,钱从哪里来?很多时候,就需要政府的支持,比如一些税收优惠政策,或者产业引导基金。但这些政策,有时候落地也需要时间,需要企业去争取。
更深层次的,我觉得还有企业自身的“思想观念”。很多企业习惯了过去的模式,转型升级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,挑战未知,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和决心。如果领导层没有这种魄力,光靠下面喊口号,是很难推进下去的。
所以,我觉得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,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,更要结合企业实际,去摸索、去实践。这个过程,可能会有反复,可能会有试错,但只要方向是对的,不断去优化,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。
总而言之,对我来说,供给侧改革与其说是一项政策,不如说是一种发展理念,是一种自我革命。它要求企业从“要我改革”变成“我要改革”,从被动接受市场变化,到主动引领市场需求。
它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它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,去思考,去实践。它要求我们关注细节,关注客户,关注创新。当我们能把这些东西做到位,把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真正提升上去,那我们的企业,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我一直认为,那些真正理解供给侧改革的企业,不是在谈论政策,而是在扎扎实实地做事情,在为客户创造价值,在为行业注入活力。这就是我个人对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的一些粗浅理解,可能说得不够系统,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