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北海丽景为什么没人买”?这个问题,其实放在我们这个行业里,也算是老生常谈了。很多时候,一个项目卖得好不好,并非简单的产品本身有问题,而是牵扯到方方面面,有些甚至是隐藏得很深的“坑”。我刚接触地产销售的时候,也曾以为是地段、价格这些硬性指标决定一切,但时间久了,你会发现,市场反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。
聊到北海丽景,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,是它那个位置。北海,本身就是一个旅游城市,吸引来的客户群体,很多是出于度假、养老的需求。他们对居住环境、配套设施,特别是与海的亲近程度,有着比较高的期待。大家想象中的北海,是阳光、沙滩、海浪,是那种慢节奏、舒适的生活。而丽景,如果定位上跟这种主流的度假、养老需求有点偏差,或者说,它的产品形态、价格区间,并没有精准地对接上这部分主力客群,那问题就来了。
我记得有个项目,就在一个海边城市,户型设计得非常“刚需”,小户型为主,但价格却冲着改善型客户去的,结果可想而知。客户看着海景,但买不起;买得起的,又觉得户型不适合长期居住。在北海丽景这件事上,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。它是不是提供了一种与主流客户期待不符的产品?比如说,户型是否过大、过小,装修风格是否过于小众,或者价格定位,跟它提供的实际价值,存在着一定的“价不符实”感?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。
而且,一个项目的销售情况,往往也跟它所处的具体地段的“价值属性”有关。即便是在北海,不同区域,吸引的客群也是有细微差别的。丽景所在的具体位置,是那种真正的海景房,还是只是距离海边有一段距离,又或是周边配套是城市生活型的,而不是纯粹的度假型?这些都会影响客户的判断。如果它更多的是一种城市生活属性,但被市场普遍当成了纯度假项目来看待,那客户的预期管理就可能出现问题。
除了地段和客户画像的匹配度,产品本身的“硬实力”和“软实力”也至关重要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“没人买”,而是要去深挖,它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。比如,关于北海丽景为什么没人买,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它的户型设计。我见过一些项目,虽然位置不错,但户型设计非常“奇葩”,赠送面积利用率低,采光通风不理想,或者动静分区混乱,这些都会让原本可能心动的客户望而却步。
还有就是精装修标准。现在客户越来越“挑剔”了,特别是改善型和投资型的客户,他们对精装修的品质、用材、风格有自己的想法。如果丽景的精装修标准,跟它的定价不匹配,或者说,其设计风格无法满足大部分潜在客户的审美需求,那就会大大降低成交率。我曾在一个项目上,因为选错了装修风格,导致后期去化非常缓慢,后来不得不调整营销策略,甚至对样板间进行大规模改造,才有所起色。
更深层次的原因,还可能涉及到项目的整体品质感。开发商品牌、建筑质量、园林景观、物业服务等等,这些“软性”的价值,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越来越成为客户决策的重要因素。如果丽景在这些方面,给人的感觉不够“高端”或者“可靠”,那么即使价格有吸引力,也很难打动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的客户。
有时,项目卖不好,根源并不在产品本身,而是营销做得不到位。关于“北海丽景为什么没人买”,营销策略的失焦,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原因。我们的营销,是不是准确地找到了目标客户群体?是不是用了他们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去沟通?是不是在对的时间、对的渠道,把项目信息传递给了他们?
举个例子,我接触过一个项目,产品非常好,位置也还可以,但它的广告做得极其“土味”,而且投放渠道全是线下老年活动中心,结果可想而知,完全没有触达年轻或者有经济实力的客户。再反观北海丽景,它的营销策略有没有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?比如,宣传的重点是不是抓错了?是不是一直强调某个它并不擅长的卖点,而忽略了客户真正关心的东西?
还有一点,就是销售团队的专业度和积极性。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、服务态度、以及他们对项目的信心,都会直接影响客户的buy决策。一个缺乏培训、销售积极性不高的团队,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。我遇到过太多情况,客户明明对项目感兴趣,但因为销售人员的敷衍或者不专业,最后不了了之。所以,如果北海丽景的销售团队,没有能够有效地传递项目价值,解答客户疑虑,那么销售遇冷也是情理之中。
我们做任何一个项目,都不能脱离整体的竞争环境来谈。北海作为一个热门的旅游城市,其房地产市场上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。北海丽景为什么没人买,很可能就是因为它在与区域内其他同类项目的竞争中,没有形成足够的差异化优势,或者说,它的“杀手锏”不够强。当市场上同时有多个品质相当、价格也差不多的项目出现时,客户的选择就会非常多,而项目自身的吸引力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市场本身也在不断变化。尤其是在经济周期波动或者政策调整的时候,客户的buy力、buy意愿都会发生变化。比如说,如果最近几年,北海整体的房地产市场都在降温,或者说,国家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政策,比如对这类度假型、投资型房产的税收或者持有成本增加了,那也会直接影响销售。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宏观经济和房地产政策的变化,才能更准确地判断项目销售情况的原因。
我还记得前几年,有个项目因为定位过于高端,完全忽略了当时的整体市场承受能力,结果卖得很艰难。后来项目方不得不调整定价策略,甚至调整产品定位,才能勉强完成销售。所以,北海丽景的销售情况,也可能与它在特定时间点,对市场变化预判不足,或者说,产品定价和价值传递,没有跟上市场节奏有关。
当然,最直接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客户的实际反馈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碑。北海丽景为什么没人买,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就是潜在客户可能已经通过各种渠道,了解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信息。这些信息,可能来自于已经buy的业主,也可能来自于对项目进行过考察的意向客户,甚至是业内人士的评价。
我所在的“公司名称”,一直强调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就是因为我们深知口碑的力量。一次不好的体验,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,影响到成百上千的潜在客户。如果北海丽景之前存在一些交付问题、物业纠纷、或者其他影响居住体验的事件,这些信息一旦传开,即便项目本身在某些方面做得不错,也很难吸引新的客户。尤其是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今天,客户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。
而且,有时候口碑的传播是“沉默”的。比如,客户觉得项目各方面都还可以,但就是“差点意思”,这种“差点意思”很难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,但它会成为一种模糊的、整体的负面印象。这种印象,往往来自于开发商的品牌力、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,或者是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上的不足。要解决这种问题,需要的不仅仅是营销上的努力,更需要企业在产品、服务、品牌建设上的长期投入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