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防止薅羊毛:一个过来人的几点看法

期货资讯 (1) 5小时前

如何防止薅羊毛:一个过来人的几点看法_https://wap.jnbaishite.cn_期货资讯_第1张

薅羊毛”,这词儿现在太泛了,从最早那点小恩小惠,到现在各种变着法子套利,真是防不胜防。很多公司,尤其是初创的,或者一些电商、内容平台,谈到“薅羊毛”就头疼,恨不得一夜之间把所有漏洞堵死,但往往事与愿违。

理解“薅羊毛”的本质,才能对症下药

首先得明白,绝大多数“薅羊毛”行为,其实都是在利用规则的灰色地带,或者说是规则的“盲点”。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犯罪,但确实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。最早的时候,可能就是注册小号领个新人券,然后扔了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很多团队已经把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“产业链”,从账号注册、养号,到批量操作,甚至还有专门的“技术支持”。他们比你更了解你的产品和规则。

我见过不少公司,上来就一股脑地堵漏洞,这边刚修好一个,那边又冒出来新的。就像打地鼠一样,效率不高,而且容易误伤正常的、真心想用你们产品的好用户。这一点真的要特别小心。我们之前的一个项目,为了防止一个复杂的“拉新返佣”被滥用,把注册流程搞得特别复杂,结果新用户转化率直接掉了好几个百分点。这代价就有点大了。

所以,我的第一点看法是:不能光想着“堵”,得先“理解”。你得知道那些“薅羊毛”的人是怎么想的,他们能看到什么,不能看到什么。只有把对方的逻辑摸透了,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应对策略。

账号的“生命周期”管理:不只是简单封禁

账号是“薅羊毛”的根本。怎么管理账号,怎么识别“异常账号”,这是个技术活,也是个经验活。很多公司把账号定义得太简单,就是“一个手机号对应一个账号”,或者“一个身份证对应一个账号”。但现在,有多少人不止一个手机号?有多少人是帮亲戚朋友注册的?更别提各种虚拟号段了。

我们当时处理一个涉及到“邀请好友得红包”的活动,就发现有人用大量虚拟号段在短时间内注册了上千个账号,并且这些账号之间几乎没有正常的用户行为轨迹,就是为了完成这个邀请任务。一开始我们也是简单地封禁这些批量注册的账号。但问题是,后面又冒出来一批更“聪明”的,他们会模拟正常的注册和使用行为,甚至会稍微充值一点点,让账号看起来更“真实”。

这就涉及到账号的“生命周期”管理。不只是关注注册的当下,更要关注账号后续的行为。比如,一个账号在短时间内大量参与各种活动,但没有任何内容消费或产出,或者所有行为都集中在某个特定的“刷分”行为上,这些都可能是异常信号。我们尝试过引入一些行为评分模型,结合账号注册信息、IP地址、设备信息、历史行为等等,给账号打分。分数过低,就限制活动参与,或者需要更严格的验证。

还有一个细节,就是“异常行为关联”。有时候,单个账号的行为可能看起来不算太异常,但当成百上千个账号,在同一时间段,通过相同的IP地址,或者使用相似的设备ID,去进行同一类操作时,这背后就极有可能是一个团队在操作。识别这种“关联性”,往往比识别单个账号的异常更有效。

规则的细微之处,往往是“薅羊毛”的突破口

很多时候,“薅羊毛”者就是在规则的字缝里找机会。你规则写得越细,越容易出现他们意想不到的“钻空子”的地方。我记得我们之前有个“消费满100减20”的活动,本来是为了刺激大家多消费。但有人就找到了这么一个点:先凑单买一个稍微贵点的商品,然后故意申请退货一部分,只保留一个价格刚好在100以下的商品。这样,他花了更少的钱,却享受了“满减”的优惠。你觉得这是“小聪明”也好,但如果规模化了,也是损失。

这时候,你就得反思你的规则设计。比如,是不是应该对退货策略做一些调整?如果用户退货导致订单金额低于活动门槛,是不是应该撤销掉这次活动的优惠?这听起来很正常,但执行起来,需要你的系统能够准确地追踪每一笔订单的“活动状态”以及随后的“变更状态”。

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“新人专享”。有些平台会给新用户提供一份大额优惠券。我们最早的时候,就是验证一下手机号。但很快就有人通过换手机号、或者使用网络tel来注册大量新账号。后来我们加入了设备ID的校验,发现效果好了一些,但还是有人可以通过更换设备、或者使用虚拟机来绕过。最终,我们不得不把“新人专享”的门槛抬高,或者做成“首单特惠”,对所有用户都更有吸引力,但同时,也降低了被“批量薅”的风险。

还有一些,比如“邀请奖励”。你可能规定“被邀请人完成首次充值”,奖励才会生效。但有人就会让自己的小号“互相充值”或者找人代充,来激活奖励。这时候,你就得考虑“充值来源”的合理性,比如,是不是可以排除掉一些已知的“高风险”充值渠道,或者对短时间内大量进行的“互相充值”行为进行限制。

技术对抗: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?

谈到“薅羊毛”,技术是绕不开的。但这里的“技术”,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高大上的算法,而是更基础的风控手段。

IP地址是基础,但现在IP很容易换。设备指纹(设备ID、IMEI、MAC地址等)也越来越重要。我们之前就遇到过一批人,他们会使用模拟器或者虚拟机,来不断生成新的设备指纹。这就要求你的设备指纹识别技术要足够“硬”,能够识别出模拟环境,或者能够更深层地识别设备信息。当然,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,比如,有些用户出于隐私考虑,会使用一些工具隐藏自己的设备信息,这部分正常用户我们也要小心处理。

验证码是道坎,但识别验证码的技术也在进步。从简单的图形验证码,到滑块验证,再到行为验证(比如需要你点击屏幕的某个区域,或者完成一个简单的滑动)。我个人觉得,行为验证的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过滤掉纯粹的脚本,因为脚本很难模拟人类自然的触摸和滑动轨迹。但这种验证方式,也会增加正常用户的操作成本,所以要把握好度。

有时候,我们也会跟一些专业的安全服务商合作。他们会有一套自己的“黑名单”系统,包括已知的“薅羊毛”IP段、设备ID、或者账号模式。但这东西是动态的,你需要持续更新,而且一旦你的合作伙伴也被“钻了空子”,那他们的“黑名单”可能就失效了。所以,内部的自建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
成本与收益的权衡:不是所有“漏洞”都值得死磕

说了这么多,其实最核心的问题还是“成本与收益的权衡”。你花费多少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去防“薅羊毛”,和“薅羊毛”给你们带来的实际损失,哪个更大?

很多时候,我会跟团队说,咱们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去抓那些“小打小闹”的,那些一次性只占点小便宜的用户。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组织严密、规模化、对你们业务有实质性损害的“羊毛党”身上。

比如说,一个新用户注册送10块钱优惠券,但是正常的新用户转化率是5%。如果“薅羊毛”的人占比1%(也就是100个新用户里有1个),那你的损失就是10块钱。但如果比例达到了10%,那损失就变成了100块。这时候,你投入一些技术成本去识别这些“大头”,就是值得的。但如果“薅羊毛”的只占0.1%,那你再怎么折腾,投入产出比可能都不高。

还有,别忘了“用户体验”这个词。我们在一个内容社区项目时,为了防止“刷评论”得积分,加了很多严格的限制,比如评论需要达到一定字数,而且不能是重复的。结果,很多用户觉得评论很不方便,或者辛辛苦苦写了评论还被系统判定为“无效”,慢慢地,参与互动的用户就越来越少,社区的活跃度反而下降了。这教训是惨痛的。

所以,防“薅羊毛”,要找准那些“最痛的点”,投入最适合的资源,而不是盲目地追求“完美无缺”。有时候,一点小小的损失,换来的是更顺畅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整体用户增长,这笔账,可能更划算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