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市场为何持续火爆?老炮儿的几点粗浅看法

理财投资 (2) 20小时前

电影市场为何持续火爆?老炮儿的几点粗浅看法_https://wap.jnbaishite.cn_理财投资_第1张

总有人问,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市场这么“火”?动不动就几个亿、十几个亿的票房,好像谁都能来分一杯羹。但我总觉得,这个“火”字,有时候容易让人误读,甚至有些虚火。今天就随便聊聊,一些我这几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,亲眼看到、亲手做过的东西,可能不那么系统,但都是实打实的感受。

市场的“热”与“冷”:冰山下的暗流

“火爆”这个词,如果单看票房数字,确实很光鲜。但你得知道,这背后有多少项目投入了巨额资金,最后却连回本都费劲。我们做发行的时候,最怕的就是那种“看起来很美”的项目,宣发做得轰轰烈烈,预售数据也还行,结果一上映,口碑就崩了,排片直线跳水,留下一堆烂摊子。这种“火爆”,说白了,很多时候是营销和资本堆出来的,它不一定代表内容本身有多么触动人心,或者说,不代表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。

再者,大家看到的“火爆”,往往聚焦于那些头部大片。一旦往后看,中小成本的片子,很多连点水花都溅不起来。它们同样需要资金,需要宣发,但因为体量小,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关注。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:大家都在追逐那些已经证明“火爆”的项目,而那些可能成为下一个“火爆”的项目,却因为起步阶段的资源不足,很难被看见。这在我看来,才是电影市场表面火爆之下,隐藏的真正风险。

有时候,我们也在反思,为什么有些片子即便质量不错,也未能“火”起来。是不是我们在市场调研、观众洞察上做得不够?或者说,我们的宣发逻辑,是不是过于依赖“轰炸式”的推广,而忽略了更精细化的用户分层和口碑传播?这些都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探索和调整的方向。

爆款的逻辑:不仅仅是流量

聊到“爆款”,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流量明星,或者请几个网红做直播带货。这当然是其中一部分,但我觉得,这远不是故事的全部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发行一部文艺片,没有大牌明星,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,但它在一些电影节上拿了奖,口碑发酵得非常快。然后,我们采取了一种非常“慢”的宣发策略,就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和真正热爱电影的观众沟通上,包括一些影评人、影迷社群。结果,这部片子在有限的排片下,反而实现了很好的票房转化。

后来我琢磨,真正的“爆款”逻辑,它一定是以优质内容为基石的。没有好故事,没有能打动人的表演,再多的流量和营销也只是空中楼阁,很容易被戳破。更何况,现在的观众越来越聪明,他们能够辨别什么是真诚,什么是套路。他们愿意为那些能让他们产生共鸣、带来新体验的作品买单,即便是小成本制作。

此外,档期选择、宣发节奏也非常重要。有时候,一部影片能不能“火”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不能在恰当的时间点,以恰当的方式,触达到目标受众。这需要对市场大盘的判断,对竞品信息的分析,还有对观众心理变化的洞察。这其中的学问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需要无数次的实操和复盘。

内容为王:重新审视“内容”的内涵

“内容为王”这句口号,大家都耳熟能详,但真正理解它的含义,并将其贯彻到实践中,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在我看来,“内容”不仅仅是剧本写得好,演员演技精湛,它还包括了影片的整体质感,视听语言的创新,乃至于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共鸣。我们不能把“内容”过于狭隘化,只盯着故事和演技。

比如,前几年有一部纪录片,讲述的是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。这部片子本身就没有特别强的戏剧冲突,也没有明星大腕。但它所展现的匠人精神、文化底蕴,触动了很多观众,特别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情怀的人。这种“内容”,就是一种深沉的情感连接,一种精神上的满足。它不需要用商业片的套路去包装,而是通过其本身的真诚和厚重感,赢得观众的认可。

我们也曾尝试过一些在技术上非常超前的项目,比如利用最新的CG技术,或者一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。这些技术创新,无疑能提升影片的观感,但如果故事本身跟不上,或者说,这些技术并没有服务于故事的情感表达,那么它最终也只能是“华而不实”。所以,我认为,“内容为王”的“王”,应该是包容的,是能够与观众建立深层连接的。

宣发策略的演变:从“轰炸”到“对话”

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电影宣发还没现在这么复杂。基本上就是电视广告、报纸、杂志,加上一些户外的海报。那时候,信息渠道相对单一,观众接触电影信息的途径也有限。所以,那种“广撒网”式的宣传,效果还挺明显的。

但现在不一样了,社交媒体、短视频平台、各种KOL、影评人、自来水……信息渠道太多太杂了。如果还用老一套的方法,那就是在“对空气喊话”。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“精细化运营”,比如,针对不同的社交平台,设计不同的内容;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,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。有时候,一个小小的、走心的宣传片,或者一个有意思的互动话题,反而比那种铺天盖地的广告更能引起共鸣。

更重要的是,我们现在强调的是“和观众对话”,而不是“向观众灌输”。用户生成内容(UGC)的力量是巨大的,我们可以鼓励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观影感受,组织线下的观影活动,甚至邀请观众参与到电影的宣传环节中来。这种“参与感”,能够极大地提升观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,也更容易形成口碑的二次传播。

资本与审慎:寻找平衡点

当然,资本在电影市场的“火爆”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。大量资金涌入,既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,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。我观察到,近年来,一些知名的电影公司,比如(这里可以插入一个公司名称,如果提供的话,例如:万达影视)等,在项目选择和投资策略上,也变得更加审慎。它们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大IP或者流量明星,而是更注重项目的质量、团队的执行力,以及能否在市场中找到独特的卖点。

我也接触过不少独立制片人,他们的资金可能不像大公司那么多,但他们对电影的热情,对创新的追求,往往能够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。这说明,资本虽然重要,但它不能完全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。真正有价值的内容,总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在我看来,资本应该成为助推电影发展的“燃料”,而不是“毒药”。如何用好资本,让它服务于内容创作和市场推广,而不是被资本绑架,这是每个电影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也许,真正的“火爆”,不是简单的票房数字堆砌,而是整个电影生态的健康发展,是内容创作者能够潜心创作,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多元、更高质量的电影。

总而言之,电影市场之所以看起来“火爆”,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有市场需求的支撑,有技术进步的推动,有资本的助力,当然,也有营销手段的不断创新。但作为身处其中的我们,更应该看到表象之下的本质,保持一份审慎和清醒,专注于为观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。只有这样,市场的“火爆”,才能真正持久,才能带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