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企改革:一个“懂”与“不懂”之间的漫游

理财投资 (1) 9小时前

国企改革:一个“懂”与“不懂”之间的漫游_https://wap.jnbaishite.cn_理财投资_第1张

“国企改革什么意思?”这问题,问出来总觉得有点微妙。就好像问“吃饭什么意思”一样,好像是常识,但仔细一琢磨,又不是那么简单。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行业里,听到这句话,脑子里闪过的可能不是教科书上的定义,而是那些年跟在项目组后面,看着央企、地方国企一个个脱胎换骨(或者说是挣扎着求变)的真实场景。

不只是“股份制改造”那么简单

最早接触国企改革,可能就是大家最熟悉的“股份制改造”。把一个全民所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的单位,变成一个有限公司,或者股份有限公司。听着挺高大上,核心目的无非就是明晰产权、引入市场机制、规范公司治理。我们当年跟着忙活,看着一个个章程、协议、股权结构图摆在眼前,就知道这事儿一旦落地,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、管理模式、甚至企业文化,都得跟着动一动。那会儿觉得,改了名字,有了董事会,就是改革了。现在回想,那只是第一步,甚至是形式上的第一步。

很多时候,产权的界定只是解决了“谁说了算”的第一个层面。真正棘手的是,在新的治理结构下,“怎么说了算”。比如,当年某个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,引进了一些战略投资者,成立了新的董事会。按理说,决策效率应该提高,战略方向应该更清晰。结果呢?董事会上,不同背景的董事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、利益诉求不一致,经常陷入僵局。外来的资本想追逐短期回报,而企业内部的管理层,尤其是原有的技术骨干,则更看重长期技术积累和市场占有率。这种“改了治理结构,没改治理能力”的情况,比比皆是。

所以,说到底,国企改革什么意思,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或法律概念。它是一个涉及企业战略、组织架构、人力资源、激励机制、企业文化乃至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。每一次改革,背后都是一次“破旧立新”的过程,而且这个“破”和“立”,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。

从“效率提升”到“高质量发展”

再后来,改革的方向就变得更加细致和深入。大家开始强调“效率提升”,觉得那会儿的国企,很多效率不高,包袱重。比如,我们参与过一个地方能源集团的改革,那会儿还没强调“高质量发展”,主要目标就是降低成本、提高利润率。具体做法就是优化生产流程,压缩非生产性开支,甚至对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人员进行优化。听起来很“市场化”,但实际操作起来,因为涉及到大量的职工安置和利益调整,往往是阻力重重。

我们记得当时一个案例,为了提高效率,企业决定将原本分散在各个生产单位的后勤服务(比如食堂、安保、物业管理)集中起来,成立一个独立的后勤服务公司。理论上,这样可以专业化运营,降低成本。但在推行过程中,很多原先享受企业内部便利服务的职工,觉得自己的福利被剥夺了,意见很大。而且,新的后勤公司运营初期,也面临着管理不善、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。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:为了效率,你动了原有的利益格局,但如果新方案本身也存在问题,改革的效果就大打折扣,甚至适得其反。

现在,大家的提法又变了,越来越强调“高质量发展”。这就不只是简单的效率了,它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、创新能力、可持续发展能力,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支撑作用。这意味着,改革的方向可能要从单纯的“瘦身健体”转向“强筋壮骨”。比如,对于一些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国企,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关键技术研发、产业链安全等方面的作用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zuida化。

混合所有制:不止是“混”

谈到国企改革,就绕不开“混合所有制”。这个词听起来也很熟悉,但实际操作中,它的含义和边界却非常模糊。很多人认为,只要引进一些非国有资本,就算混合了。但我们接触过的很多案例,往往不是这么回事。

我们曾经和一个央企的下属公司一起做混改。这家公司业务发展不错,但内部管理确实有些陈旧。他们引进了几个民营资本。按理说,民营资本的进入,应该能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。结果呢?这些民营资本进来后,发现在企业内部的决策过程中,话语权非常有限。尤其是在人事任命和重大战略决策上,虽然有董事席位,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原有的体系内。民营资本进来,更像是一个“财务投资者”,而不是一个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中的“战略伙伴”。

所以,我们理解的混合所有制,不应该仅仅是股权的“混合”,更应该是机制的“混合”。关键在于,如何让非国有资本的进入,真正能够带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、管理经验和激励约束。这需要配套的制度设计,比如,如何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、如何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、如何形成有效的股东制衡等等。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和实操层面的难题,不是简单地挂个牌子,或者把股权结构稍微调整一下就能解决的。

“人”的改革:最难啃的骨头

在所有改革中,我觉得对“人”的改革是最难啃的骨头。这不仅仅是指职工安置问题,更深层次的是,如何打破传统的观念,建立一套适应市场化竞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。

我们看过很多国企,过去都是“铁饭碗”,论资排辈,关系大于能力。改革要求效率,要求绩效,要求能力。但这怎么做到?比如,你有一个老员工,工作了几十年,经验丰富,但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明显跟不上,按照市场化的薪酬体系,他的价值可能不高。但是,他为企业贡献了青春,人脉又广,直接“优化”掉,很多人又觉得不合情理。这种两难的境地,是改革中最常见也最令人头疼的问题。

而且,国企的干部管理体制,很多时候跟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是脱节的。改革需要的是有市场意识、懂经营、善管理、敢担当的领导者。但如果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没有改变,那么改革的决策和执行都可能大打折扣。我们曾经在一个国企内部看到,改革方案写得很好,但是具体的执行者,还是那些习惯于过去管理模式的领导,结果可想而知。那种“上面出政策,下面有对策”的情况,在人的改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持续的探索与实践

总的来说,国企改革什么意思,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,是一个在不断摸索和调整中的动态概念。从最开始的产权改革,到后来的效率提升,再到现在的强调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支撑,改革的内涵和目标一直在深化。它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。

我们参与过的很多项目,其实都只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环节,一个片段。有时候,会看到改革带来积极的变化,企业面貌焕然一新;但有时候,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,甚至出现一些反复。这都很正常。因为国企改革,牵涉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,它背后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布局、社会稳定、民生保障等等。所以,在改革的过程中,如何在市场化的效率和国家战略、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,是始终存在的挑战。

现在,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,大家对“国企改革什么意思”的理解,可能又有了新的维度。比如,如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,更好地发挥国企在科技创新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作用,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做实际工作的人,需要持续去理解和探索的。改革没有终点,只有不断向前推进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