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西方的穆斯林还有多久?”这个问题,其实我听过不少次,尤其是在一些行业交流或者讨论会的时候。很多人问,不是问他们还能“存在”多久,而是问他们能“融入”或者“被接纳”到什么程度,或者说,这种变化究竟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,又需要多长时间。说实话,这个问题太复杂了,也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,甚至很多人对“融入”的定义都不一样。在我看来,与其问“还有多久”,不如试着去理解这些群体正在经历什么,以及我们作为观察者或者参与者,能做些什么。
首先,要摆脱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,就是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。西方社会本身就是多元化的,而穆斯林群体在西方国家内部,也并非铁板一块。他们有不同的国籍、民族背景、文化习惯,甚至对教义的理解也千差万别。我们常说的“融合”,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,不是说穆斯林群体照搬西方的生活方式,然后西方就完全接纳了。更多时候,这是一种双向互动,甚至是一种文化上的碰撞和再创造。
我记得几年前在欧洲接触过一个项目,主要是帮助一些新移民的穆斯林女性寻找工作。她们中的很多人,在原籍国可能是教师、医生,到了欧洲之后,因为语言、学历认证、或者一些文化观念的差异,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。而当地的一些企业,也对聘用她们有些顾虑,担心文化冲突、祷告时间安排等等。当时我们做的,就是一点一点地去沟通,去解释,去提供一些培训,让企业了解她们的能力,也让她们了解欧洲的工作文化。
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。有一次,一家公司因为一位求职者需要在工作日请假去做每周的例行祷告,觉得很麻烦,就直接拒绝了。我们花了好几天时间,跟HR反复沟通,解释伊斯兰教的礼拜时间并不总是固定在工作时间,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工作流程来安排,比如错峰祷告,或者提供一个临时的安静空间。最终,那位求职者得到了面试机会,并且顺利入职。但你想想,这样的例子,在整个欧洲有多少?每一个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
这种“融合”的进程,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西方社会自身的结构性变化。比如,经济形势、政治气候、甚至媒体的报道方式,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穆斯林群体的处境。当社会经济压力增大时,很容易出现“替罪羊”效应,少数群体就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。近年来,一些国家出现的民粹主义抬头,对穆斯林群体带来的压力,大家都有目共睹。
我也见过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。我曾经拜访过一个在伦敦的社区中心,那里聚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穆斯林,他们一起组织烹饪课程、语言交换、艺术展览。我亲眼看到,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年轻女孩,通过这个中心,不仅学会了流利的英语,还找到了在当地一家画廊的工作,她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关注。她身上,我看到了希望,也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。
但这些个例,并不能掩盖更广泛的挑战。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“融合”,可能只是表面上的,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和非穆斯林孩子一起上课,一起玩耍。但回到家庭,他们依然遵循着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。这本身没有问题,因为文化传承是重要的。问题在于,当这种隔阂,如果不能在更深层次上得到弥合,当社会上依然存在着误解和偏见时,真正的“融合”就很难实现。
回到“还有多久”这个问题,我的看法是,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“时间”问题,而是一个“如何做”的问题。我们不应该期待一个简单的“同化”,因为那意味着失去文化的多样性,而多样性恰恰是西方社会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。我们更应该期待的是一种“共存”,一种能够尊重彼此差异,在共同的社会契约下,和谐相处的状态。
最近几年,我看到一些新的趋势。比如,一些穆斯林年轻人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,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,而是主动地发声,表达自己的诉求,也参与到社会建设中。在一些城市,已经开始出现由穆斯林社区主导的社会服务项目,比如为流浪者提供食物,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等等。这些都说明,他们也在积极地寻找与主流社会连接的途径。
我最近在跟一些做社会研究的朋友交流,他们也在关注“后代”问题。比如,在英国的第二代、第三代穆斯林,他们身上的文化印记会是什么样的?是更偏向于欧洲文化,还是会更强化伊斯兰传统?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。我在2020年的时候,曾去过一个在曼彻斯特的大学,当时参加了一个关于青年文化认同的研讨会,其中就有不少穆斯林学生分享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困惑和探索。他们的经历,让我觉得,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漫长。
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,推动这种“融合”或者说“共存”,需要在多个层面同时发力。政府的政策导向很重要,包括反歧视法、教育公平、就业机会等等。但更重要的是,社区层面的理解和互动。很多时候,最有效的沟通,不是来自guanfang的报告,而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接触。
我们公司在做一些跨文化项目的时候,也会遇到一些挑战。比如,一些客户会问,我们能不能“确保”穆斯林员工不会在工作时间进行宗教活动?我通常会回答,我们能做的是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工作环境,让所有员工都能感受到尊重。至于具体的行为,那是每个人的自由,只要不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,就不应该成为问题。这听起来很简单,但要让所有人都接受,还需要时间。
我个人认为,与其去预测“还有多久”,不如我们现在就付诸行动。这可能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,去沟通,去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。我见过一些非常努力地在做这件事情的人,他们不是在争论“穆斯林”本身,而是在关注“人”本身,关注他们的尊严、他们的权利、他们的贡献。这才是最有意义的,也是最能带来真正改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