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纳闷,为什么咱们的小商品城,虽然人来人往,生意也算热闹,但很多商品的价格似乎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徘徊,甚至有些品类给人感觉“不涨”?这背后,其实牵扯的因素挺复杂的,可不是简单的“供需关系”四个字能概括完的。
咱们得先明白,“小商品城”这个概念有多广。里头卖的,从几毛钱的发夹、小玩具,到几十块的家居用品、服饰配件,品类多到眼花缭乱。拿最典型的那些个头小、工艺相对简单的日用品来说,它们之所以“不涨”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在的成本结构。这类商品的生产壁垒本来就不高,全国各地、甚至周边国家都有大量的工厂能够批量生产。这种“谁都能做”的局面,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供给上的“过剩”感,即使需求旺盛,也很难让价格出现明显的、持续性的上涨空间。
再说成本,很多小商品的原材料虽然可能跟随大宗商品有所波动,但单品上的占比很小。比如一个塑料小挂件,涨价10%的塑料,对它最终零售价的影响可能也就几分钱。这点涨幅,商家自己消化一下,或者稍微调整一下包装、组合,消费者根本察觉不到。更何况,很多小商品的生产,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,从模具开发、注塑、组装到包装,都高度标准化和集约化,规模效应压低了生产成本,这本身就是一种“抗通胀”的机制。
再比如,你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,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,很多都是“走量”的。商家追求的是薄利多销,赚的是现金流和流水。即使商品单价低,但一天卖个几千件,利润累积起来也是相当可观的。这种商业模式,本身就决定了价格不可能“虚高”,否则一旦价格太高,立刻就会有竞争对手用更低的价格取而代之,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就会被扰乱。所以,与其说是“不涨”,不如说是有一种自我调节、保持竞争力的价格“锚点”。
这两年,线上渠道的冲击,对小商品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。你想啊,现在通过淘宝、拼多多,很多小商品的价格比你在实体店看到的还要透明得多。消费者在实体店里看中了某个小玩意,随手掏出手机一搜,价格立刻了然。如果实体店的价格明显高于线上,大家自然会选择线上下单。这就迫使实体店的商家,尤其是那些依赖“价格优势”来吸引客流的商家,不得不把价格控制在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水平线上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市场里看到一款挺别致的小摆件,做工还不错,就问了下价格。老板开价20块。我当时也没多想,就觉得可以。后来在一次小型的展会上,看到同一个厂家、同款的产品,标价15块,而且还有满减活动。当时我就意识到,价格战其实一直在打,只是很多时候消费者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,但它确实存在,并且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价格的“天花板”。
这种价格透明化,还体现在信息传递的快速上。以前,一个新奇特的小商品,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全国各地市场铺开。现在呢?一旦某个商品在某个平台爆火,分分钟就能看到全国各地的商家都在模仿、都在跟进。这种快速的复制和供应,也让价格的“上涨窗口期”变得非常短。商家不敢轻易提价,怕的就是新的一批货还没到,老的价格就被竞争对手抢走了生意。
我们买小商品,很多时候追求的是一种“小确幸”,是一种满足感,而不是一定要买到最保值、最有升值潜力的东西。一块钱的发夹,它能帮你把头发固定好,能让你看起来更精神,这就够了。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溢价能力,其实是很有限的。你稍微涨价一点,大家可能就觉得“不值当”,宁愿换个别的,或者干脆不买了。这种“消费心理”,也无形中给价格设了一道“心理底线”。
我见过一些商家,确实想过通过“提价”来增加利润,比如稍微修改一下设计,换个包装,然后把价格往上调一点。但结果往往是,销量不升反降。因为很多小商品,虽然名字叫“商品”,但它更接近于一种“消耗品”或者“配饰”。它的吸引力在于“买得起、买得多”,而不是“买着玩一个”。一旦它失去了这种“易得性”和“性价比”,很多消费者就会转移目标。
此外,小商品市场里,还有一种“价格锚定”的现象。比如,市场里有一类很普遍的商品,大家习惯了它的价格区间。新进入的商家,如果定价过高,很容易被贴上“卖得贵”的标签,生意就难做。所以,即使他手里的货成本真的高一些,也不敢完全按照成本来定价,而是要参考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。这就像一个无形的“价格协议”,大家都在遵守,否则就会被市场“排挤”。
当然,说“不涨”也不是绝对的。当原材料成本、人工成本、运输成本出现一个非常普遍且持续性的上涨时,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品类的价格跟着往上走。比如,疫情期间,口罩、消毒用品的价格就曾有过大幅波动。但总体来看,对于那些已经高度成熟、竞争激烈的品类,价格的上涨空间总是非常有限的。
很多商家为了应对这种成本压力,也花了很多心思。比如,通过技术升级,哪怕是微小的改进,来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单品成本。或者,他们会调整产品组合,增加一些附加值更高的商品,来弥补低利润商品的不足。我有个朋友,他原来专门做一种塑料小玩具,后来发现成本上涨太快,就转型去做一些手工DIY的材料包,里面会附带一些制作教程,这样虽然单价高了一些,但客户的接受度也高,而且利润空间也大了不少。
还有的商家,会选择“逆向思维”。当大家都觉得某个品类价格太透明、利润太薄的时候,他可能会反其道而行,找到那些被市场“忽视”的、或者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的细分领域。比如,大家都盯着那些爆款小商品,但他却去挖掘一些更有设计感、更具个性化的小件家居装饰品,虽然可能单价高一点,但因为有独特性,所以也能卖得出去,而且价格空间也大一些。这可以说是“不涨”大环境下的“另辟蹊径”。
所以,“小商品城为什么不涨”,这个问题,其实是市场自发调节、多方博弈的结果。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,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。商品本身的属性、生产的门槛、线上线下的竞争、消费者的心理,还有商家的各种应对策略,共同塑造了这种“不易涨”的市场特征。与其说是“不涨”,不如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,价格被“挤压”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、能维持基本运转的水平。当然,未来随着技术、消费模式的变化,这种平衡也可能随时被打破,谁也说不准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