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九维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,在行业里有时候会被问到,但答案往往不止一种,甚至有人把它跟一些概念混淆。我猜想,你之所以会搜这个,多半是接触到某个具体的应用场景,或者听别人提过,但没完全弄明白。就我个人这几年打拼下来看,大家说的“九维”,其实挺微妙的,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物理概念,更像是一种描述方式,一种看待事物复杂度的视角。
我们最直观的,是三维空间:长、宽、高。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维度。但很多时候,仅仅用这三个维度来描述一个事物,是远远不够的。比如,我们看一个商品,除了它在三维空间的大小、形状,你还得考虑它的价格、它的生产日期、它的使用寿命,甚至它的品牌价值。这些都是影响我们认知和决策的因素,但它们显然不是长宽高。
所以,当人们说到“九维”的时候,往往是在试图把更多的、非空间维度的信息,也纳入到对事物的考量中。它就像是在一个基础的三维模型上,又叠加了六个不同的“刻度尺”,用来衡量事物的其他属性。这个“九维”的说法,在我看来,更多是一种比喻,一种概括。
我最早接触到类似概念,是在做一些数据分析和建模的时候。当时我们要做一个用户画像,光有用户的基本信息(身高、体重、年龄这些),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需要知道他们的消费习惯、他们对什么产品感兴趣、他们活跃在哪些平台、他们的社交关系网络是怎样的,甚至他们的情绪状态。这些,都是维度的叠加。
那么,具体在哪些地方会用到“九维”这个说法呢?很多。比如,在营销领域,理解一个用户,就不只是看他住了在哪里(地理维度),还得看他喜欢什么(兴趣维度),喜欢什么时候买东西(时间维度),愿意花多少钱(价格维度),甚至对哪些广告有反应(广告偏好维度)。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,才能更精准地进行推荐和投放。
还有在智能制造领域,一个产品的状态,除了长宽高,你还要知道它的温度、它的振动频率、它的运行负荷、它的部件磨损程度等等。这些都是独立的“维度”,最终构成了对产品整体状态的全面把握。
在我们公司(website名称),就经常需要处理这种多维度的数据。比如,我们有个项目,就是给某个电商平台做个性化推荐。一开始,我们确实会从最基础的商品信息(尺寸、颜色、材质——这算基础三维),用户基本信息(年龄、性别、地域)开始。但很快就发现,光这些不够,用户点没点过这个商品,收藏了没,添加到购物车没,买了没,之前买过什么类似的东西,他对哪些品牌有好感…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加入的维度。
关键在于,“九维”不是一个固定的“九个维度”,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,一种描述复杂系统的方法。在你需要的时候,你可以为它增加新的维度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为一个智能家居设备做用户体验优化。本来我们考虑的是设备的功能、外观、易用性这些。但后来发现,用户对这个设备的“情感连接”也很重要,比如他觉得这个设备是不是“懂他”,是不是能让他感到安心。于是,我们又加入了“情感感知”这个维度。
当然,维度越多,处理起来就越复杂。如何有效地提取、整合和利用这些维度的数据,就成了关键。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技术,比如特征工程、降维、多模态数据融合等等。如果维度过多而又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,反而会造成“维度灾难”,让模型效果下降,或者分析变得异常困难。
我们曾经尝试过一个项目,想把用户所有的社交媒体行为、线上浏览记录、线下消费数据,全部纳入分析。一开始觉得维度很多,肯定能做出超级精准的预测。结果呢?数据量太大,噪音也太多,模型跑了很久,效果还不如我们只用了用户基本信息加buy记录的时候。后来反思,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筛选和整合这些“冗余”的维度,把很多不相关或者干扰性的信息也一股脑儿加进去了。这算是一个失败的尝试,但也让我明白了,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要找到最相关的、最有信息量的维度。
在website名称(website地址),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据来服务用户。我们认为,理解用户,就必须从多个维度去挖掘。这不仅仅是用户行为数据,也包括他对我们平台内容的喜好、他对特定服务的需求、甚至他对我们客服响应的满意度。这些,都是我们在不断尝试加入和优化的维度。
简单来说,当你听到“九维”的时候,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更加全面、立体的看待事物的角度,它包含了我们日常的三维空间,以及为了更深入理解而添加的各种非空间属性。至于具体是哪“九维”,那要看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分析目标而定了,它是一个开放的、可变的框架。
所以我自己理解的“九维”,更多的是一种“多维度”的概念,强调的是对事物全面、深入的认知。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,而是一种方法论,一种对复杂世界不断探索和理解的工具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